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加劇下,ESG永續經營成為全球責無旁貸的共識,企業無法置身事外,若是不能肩負起企業公民身分,把永續經營納入營運方針,極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失去競爭力。
什麼是永續經營?
「永續」一詞最早被定義於聯合國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永續發展是一種滿足當代人民需求,且不損及後代子孫需求的發展模式。」
在需要全球動員,對抗嚴峻氣候、污染、疫情等危機的時代,企業永續經營任務變得更加複雜與艱難,營利不再是企業的唯一責任,如何在確保公司獲利時,兼顧對環境、社會的照顧,是現代企業經營者都需面對的挑戰。
企業是否落實永續經營,是投資人、員工、股東、客戶等利害關係人,在評估企業是否值得投資、信賴的重要因素之一,而ESG扮演了關鍵的評估指標。
為什麼要永續經營?
曾有反對企業應永續經營的批評者認為,企業唯一的任務就是謀取最大利益,要求企業盡到社會責任,是一件與公司利益相衝突的事,但這樣的想法已與主流觀念脫節。
過去(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加劇之前),企業可只專注在賺錢獲利,至於是否回饋社區鄰里、有沒有盡到環境保護的責任,並不是多數投資人與消費者關注的事情。
根據現代人生活的型態與習慣,地球的資源將加速耗盡,如不做出改變,人類將面臨生態浩劫、極端氣候等危機。
面對永續發展的議題上,沒有人可置身事外,企業身為社會上極具影響力的一分子,當然無法再獨善其身。若企業堅持過去的經營模式而不願意改變,可能面臨:
- 無法留住人才:在美國,有49% 的員工因企業的永續發展與道德準則離職。
- 不受投資人青睞:根據 Gartner 調查指出,有 85% 的投資者已將 ESG 因素納入他們的投資考量。
- 遭消費者抵制:對環境沒有幫助甚至有害的企業,可能會失去部分消費者的信賴。
- 違反法規要求:隨著氣候議題的急迫性增加,政府將有更多具強制力的法規與政策,例如:要求業者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到規定範圍,若老舊設備未做更新,既無法達到淨零要求。
- 營運成本增加:面對再生能源設備逐漸普及的未來,未改善現存製程,其老舊設備將耗費更高的成本維持運作,同時無法跟上低碳、零碳的腳步。
面對全球環境轉型共識,提早因應,就能儘早預防上述危機,雖然會有陣痛期(轉型的成本負擔、方向摸索、制度改善等),但也能在此時獲得許多鼓勵性的補助與資源,並提升企業在未來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在這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抬頭的時代,人們更傾向選擇環境友善的產品,甚至願意犧牲某些便利性,選擇有利永續發展的產品或企業。
善盡社會責任,不再是一項「犧牲公司利益」的事情,而是能夠為公司聲譽加分、穩定長久經營的雙贏行動。
如何做到永續經營?
在執行永續經營的理念上,可依照 ESG 三層面去制定不同的方針,下面提供可參考的方向或實際作為:
- 建設前考慮當地動、植物生態系統,建築過程中盡可能避免破壞原生態,並在建築完成後再次進行生態評估,保護當地生態多樣性。
- 引進AI 人工智慧系統,管理企業內部能源使用,達成節能目標。
- 支持並號召供應商使用清潔能源,甚至作為繼續合作與否的依據。
- 設立員工資源小組:由員工領導,依據不同身分或興趣組成,提供內部員工歸屬感,藉此也讓外界認識到公司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組織。小組甚至能服務社區,於當地舉辦各式活動,提高企業知名度,也更認識社區中不同的族群。
- 鼓勵員工進修:為員工提供學習資源,甚至補助部分學習費用,鼓勵員工進修與成長,進而在工作上有更佳的表現。
- 社區參與: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動用企業資源或影響力,發起回饋社區活動(例如:國泰世華銀行淨灘活動,與社區產生良好的循環互動。
- 對上下游供應商進行管理(尤其是跨國企業更應注意),要求廠商提出 ESG 作為等相關證明文件,避免合作供應商有不符合企業規範或理念的行為發生。
當企業想做到永續經營時,可能面臨的問題?
當企業認同永續經營的價值,決定讓永續發展理念融入公司營運方針,往往會面臨轉型上的挑戰,例如:
- 過去只在乎短期績效的企業(習慣衝刺短期財務業績、無法投資長期不確定性項目、削減成本阻礙創新),較難投入資源,進行永續經營的轉型,因為永續投資,短期內較難看到成效,但這樣的投入絕對有利企業長久經營。
- 企業決定實踐永續經營時,可能與利益最大化的理念相衝突,而難以向利害關係人有所交代。
- 中小企業可能缺乏制定永續策略的相關知識 、資源,難以規劃出適合的改善計畫。
- 部分傳統產業在永續轉型上,需投入相對更高的成本,例如:老舊廠房進行更新或改使再生能源,往往需大刀闊斧重建、更換硬體設備,高昂的價格並非每個公司皆能負擔。
- 永續經營需相當高度專業的人才,其需要具備跨領域專業知識與管理整合能力,這是過去台灣教育所缺乏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