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Jan

為什麼企業要做 ESG?

良好的ESG實踐不僅能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更能吸引投資者和消費者,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消費者開始關注企業的社會和環境責任。

為什麼企業要做 ESG?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CSR(企業社會責任)和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三個相關但各自獨立的概念,主要應用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領域。以下是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

為什麼企業該重視 ESG?可提升形象外,更能增加國際競爭力

由於 ESG 指標明確涵蓋了「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等重要理念,因此企業透過公開自身的永續報告書,可以呈現出自身在營運方面針對上述指標所做的努力,不但能讓內部員工、股東、消費者等相關利害關係人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也更容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此外,越來越多跨國企業也都開始要求合作夥伴提供 ESG 永續報告書,如知名企業 Google、Amazon 等,都會參考該企業的報告書內容,評斷企業是否善盡社會責任,進而決定合作與否,可見企業重視 ESG 已是未來想踏入國際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墊腳石。

ESG要如何評分?國內外的評比機構怎麼看ESG

ESG 評分基於「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方面的表現去評估企業的永續發展面向。不同的評分機構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分標準和方法,但一般都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估:

  • 環境:企業的碳排放、能源使用、水資源管理和廢棄物管理等。
  • 社會:企業的員工關係、人權、供應鏈管理和社區參與等。
  • 公司治理:企業的董事會結構、股東權益、財務透明度和風險管理等。

目前在台灣最常見的ESG評分機構有:MSCI、FTSE Russell、S&P Global等。評分標準依評分機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至今尚未有一套一致性的標準。一般來說,評分機構會給企業一個綜合的評分,以反映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方面的整體表現,了解企業是否真正落實ESG,也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企業的風險和機會,並幫助企業提高其可持續性和價值。

企業導入ESG可能會面臨的挑戰?

全球ESG浪潮帶來一連串的新政法規變革,不僅大企業負起帶頭減碳的責任,更直接衝擊中小企業的供應鏈變化,除歐盟祭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在2023年10月正式上路,台灣亦於2022年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並提出十二項關鍵戰略。在這綠色浪潮之下,企業若能掌握ESG,進行產業轉型,可望取得國際市場門票,否則未來將被拒於國際大廠供應鏈之外,嚴重影響企業的獲利與永續營運的能力。而企業在導入ESG可能會面臨哪些挑戰呢?

  • 內部參與:ESG牽涉議題廣泛,若僅由單一部門推動,又缺乏高層支持,內部協調與資訊困難,則較難掌握組織內部實際情況。
  • 溝通落差:不同部門與專案背景看待ESG各個子項目的風險與機會觀點不同,容易造成溝通落差,甚至觀點衝突。
  • 管理數位化:減碳是一個持續性的工作,需要花費較高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去追蹤和管理數據,如何善用數位工具提升管理效率是企業需要思考的。
  • 綠色人才短缺:目前的大專院校並沒有專門培養綠色人才的相關科系,加上ESG涉及的工作需要跨領域的整合,然而這樣的訓練是台灣目前較缺乏的,因此企業培養綠領人才,也是目前企業落實綠色轉型的重要工作之一。

ESG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原則,這也代表著原本以財務、業績為目標導向的經營模式將有所轉變。

文章分類